作者: 孔博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5-28 08:37
在鄆城縣雙橋鎮坡里何莊村,每當村民提起縣人大代表、村黨支部書記朱仰文,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。自2002年接過村支書的重擔,他以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,將“人民選我當代表,我當代表為人民”的誓言鐫刻在鄉土之間。從化解矛盾糾紛到擘畫產業藍圖,從改善民生福祉到凝聚發展合力,朱仰文用實干擔當,為鄉村振興書寫出一份亮眼的答卷。
2002年,年僅28歲的朱仰文經民主選舉,同時當選坡里何莊村村委會主任與黨支部書記。彼時的村莊,宛如一盤亂局:幾十個姓氏宗族關系盤根錯節,集體土地糾紛積怨已久,基礎設施陳舊落后,發展前景迷霧重重。面對千頭萬緒的難題,朱仰文沒有絲毫退縮。他深知,村民投出的每一張選票,都是沉甸甸的信任與期待。“財清事正、班子團結,才能干事創業”——這句樸素的治村理念,成為他破局的“金鑰匙”。朱仰文帶領村“兩委”班子,以“鐵腳板”丈量民情,逐戶走訪傾聽訴求,白天協調糾紛,夜晚研討方案,歷時數月將積壓多年的土地矛盾一一化解。當村民們終于放下心結,村莊也迎來了發展的“春天”。
產業興,則鄉村興。為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,朱仰文化身“拓荒者”,開啟了一場大刀闊斧的產業變革。他帶頭流轉2200畝土地,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旺坡種植專業合作社,打造占地480畝的農業科技示范園,并建成500平方米的鄉村科普館,將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他牽頭成立雙橋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黨委,聯動坡里何莊及周邊七個行政村,形成1.4萬畝的產業集群。今年,村集體年收入已達50萬元,人均收入2.4萬元。
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。朱仰文深知,要留住發展的“根”,必須吸引人才回流。他化身“家鄉代言人”,利用春節、中秋等團圓時節,組織在外人才座談會,用PPT展示村莊新貌,用數據講解發展機遇,用誠意傳遞返鄉政策。他還建立詳細的在外人才信息庫,精準對接每個人的專業特長與創業需求,從場地協調到技術支持,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務。在他的努力下,不少在外打拼的青年看到了家鄉的潛力,帶著資金、技術和新理念回到村里,辦起了家庭農場,開起了電商直播間,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。
市場瞬息萬變,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。朱仰文始終保持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。走進何莊林場,郁郁蔥蔥的樹林下,一排排白色拱棚整齊排列,棚內生長的大球蓋菇(赤松茸)正煥發勃勃生機。“這種蘑菇菌體粗壯、朵大肉厚、色澤艷麗,肉質細嫩、蓋滑柄脆,營養價值極高!”說起這些“致富寶貝”,朱仰文如數家珍。為引入這一特色項目,他多次前往省農科院取經,最終依托村集體合作社,成功開展林下拱棚種植大球蓋菇技術示范。如今,這一“五不爭”(不與人爭糧、不與糧爭地、不與地爭肥、不與農爭時、不與其他作物爭資源)的珍稀菌菇,每年為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,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。
作為縣人大代表,朱仰文始終牢記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”。他堅持“走出去”調研取經,“沉下去”傾聽民聲,足跡遍布村里的每一條小巷、每一戶人家。多年來,他收集群眾意見百余條,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、特色農業發展、人才振興等主題,形成《關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議》《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》《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鄆城縣產業發展與人才留存的建議》等高質量建議。其中,多件建議被列為縣人大常委會重點督辦建議,推動了相關工作落地見效。
在朱仰文的帶領下,坡里何莊村實現了華麗蛻變,先后榮獲“國家級森林鄉村”“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”等稱號,他個人也多次獲得省、市、縣表彰。面對榮譽,朱仰文始終保持著清醒:“這些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肯定,更是對全村奮斗的認可。”正如他在人代會上所說:“要踏實、扎實、樸實、老實,敢想、敢干、敢擔、敢戰,做一個無愧于心的鄆城人。”未來,這位扎根鄉土的基層代表,將繼續以“孺子牛”的姿態,帶領鄉親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,書寫更加精彩的時代篇章。
記者 孔博